您的位置:首页 / 张垣社区 / 张家口民俗文化之万全秧歌戏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  • #张家口文化#张家口民俗文化之万全秧歌戏

    2025/05/06 15:55:45 发布110 浏览0 回复1 点赞
shuiguo
管理
普通会员

帖子:4

精华:0

注册:2009/10/30 14:25:21

IP属地:未知

万全秧歌戏是约有250多年历史的古老地方剧种。据传,万全秧歌戏是由地秧歌戏即万全社火脱胎而来。由最初的万全社火中“打地摊儿”的由锣鼓伴奏并无丝弦的干唱逐步演变成锣鼓丝弦齐奏的“混场”,再后来如此“混场”由广场艺术逐步演绎为舞台艺术,完成了由“地秧歌”到“台秧歌”的转型,成为艺坛一支独特的花葩。据老人们讲,远在清道光年间(1820年至1850年)万全秧歌戏曾以其独特的风姿流入了张家口,从此留下了深远的影响。至今在万全一带还有万全、孔家庄的秧歌戏班在张家口的小兴园、旧园演出并轰动一时的传说,有一句串话称:“万全秧歌十三旦的戏,水庄屯的姑娘百二顷的地”足以说明万全秧歌戏在当时影响之大。


万全秧歌戏没有正规的班社,农闲聚之,农忙散之,属于半农半艺的性质。演员靠口传心授进行排练,不计报酬,纯属义务。据《万全县志》记载:“秧歌(戏),纯为乡村农民所组织,每届冬令日夜练习,年节后正式登台,亦有邻村约之出演,剧目多与戏剧同。”在万全县,大凡三百户以上的大村都有这样的秧歌戏班。因其长期植根于民间,发展于民间,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。它的念白,使用的全是方言土语,有时也根据戏的需要加一些韵白,形象生动,极富生活情趣。唱词绝大部分来自于民间口头文学,通俗易懂,明白如诉,听来亲切感人。


万全秧歌戏的唱腔,一般由民情俗曲演变而来,虽属板腔体音乐,却没有一整套的固定程式,基本上是上下句重复的叙事体。至今流传下来的大致有纽子腔、紧纽子(又称二性)、三性、流水、扇风腔、山坡谣、四眼腔、咳咳腔、哈尔腔、过街大腔、苦腔等11个唱腔。其特点是节奏舒缓,委婉缠绵,一如行云流水,淋漓酣畅。


万全秧歌戏的剧目大体可分为四类:其一为民间生活故事戏,如风趣的《卖皮弦》《亲家顶咀》《豆腐换   妻》《白花过年》等;其二为爱情戏,如《关王庙》《花亭会》《郭春打鸟》《祝英台下山》等;其三为历史传统故事戏,如《孙二娘打店》《猪八戒成亲》《武大郎卖饼》等;其四为神鬼戏,如《化金钗》《大烟鬼显魂》《大上吊》等。

1.png

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

已有0人打赏

已有1人点赞

shuiguo, 1人赞

    加载中...

    回复楼主

   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
   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

    超级管理

   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